前期粗放式增長模式,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。根據《2014中國環境公報》,全國4896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,水質為優良級的比例僅為10.8%,而水質較差與極差的比例分別高達45.4%、16.1%;161個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地級及以上城市中,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比例僅為9.9%;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.1%,而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高達19.4%。
要改善環境,應在現有的生產基礎上改進技術,采用節能環保的新技術,這方面投資的社會和經濟回報會非常高。
近年來,中國每年的環保投入約為一萬億元,而“大氣十條”、“水十條”和“土十條”頒布后,預計“十三五”期間環保投入將上升到每年兩萬億元左右。
以上海為例,環博會高峰論壇期間,上海環保局局長張全表示,過去15年,上海已經實施了5輪“環保三年行動計劃”,政府承諾每年的環保投入不低于GDP的3%。
就在今年,上海市又推出了新一輪的“環保三年行動計劃”,在空氣、水源、土壤、工業等八大領域安排了230多個重大項目和中小項目,3年累計要投入1000億元左右。
這其中,很多都是環保企業的機會。張全舉例說,上海的VOC總量還比較高,相當于十年前的二氧化硫,遍布于工業的各個領域。重點企業大概有2000家,都需要進一步改善治理,環保企業可以“積極跟進”。
另外,上海市政府還打算把原先一些體制內的業務讓渡出來,例如一些環境監測和環境咨詢業務,將從事業單位讓渡給市場,這樣還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。
企業嗅到了商機。臺灣仁維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業務專員呂奕良此前表示,相比中國臺灣地區,大陸“更有錢”,環境治理的力度也更大,所以非常希望能與大陸的地方政府或企業合作。
常州金能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雪琳表示,他們企業不做廣告,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客戶主動找上門購買他們的設備,主要原因是政府對排污企業要求更嚴了,過去,排污企業只需要買一套“假設備”,檢查來了應付一下,平常都不用開;現在,治污設備不但要有,而且必須運行。
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也曾表示,“未來10年是環境與經濟的"兩難"期,但也是環保大有作為期?!?/div>
市場關注的方向:一是第三方環境治理,二是新能源,三是環保交易,四是循環經濟。